随后,合金弯头在70年代瑞典推出Raniero-28,其在湿法磷酸工业得到广泛应用。***,完成了HastelloyG合金系列的研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个既耐H2SO4又耐磷酸腐蚀的HastelloyG合金(0Cm22N7M6.5Cu2Nb2)研制成功,随后其改进或派生牌号G-2、G-3、G30、G-50相继推出,其中1980年研制成功的G-30,是一个含铬高达30%的NFe-Cr-Mo-Cu系列合金新牌号,合金弯头显著特点是在含C、F、SO2的湿性磷酸中的耐蚀性***,Hastelloy系列合金为终点用户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由HastelloyG合金发展而来的G-35合金,其镍含量大于50%且不含铜,它已不属于Ni-Fe-Cr-MoCu合金体系,成为含铬量取高的N-Cr-Mo合金。第二,含氮Ni-FeCr-Mo-Cu合金的诞生。氮是一种强烈形成奥氏体的合金元素,它可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强度和组织的热稳定性,合金弯头这些特性在奥氏体和双相不锈钢中得到证实并成功应用。
将氮引入铁镍基耐蚀合金始于1990年Nicrlfe3127hMo的研制成功,此合金是德国VDM在Raniero-28合金基础上,提高Mo含量至7%并加入氮以保持合金的稳定奥氏体组织,它的耐***腐蚀、耐点蚀、耐缝隙腐蚀性能均超过已有的Ni-FeCr-Mo-Cu铁镍基耐蚀合金,充分显现氮的良好作用。1995年德国继Nicrlfe3127hMo(合金31)之后又研制成功另一含氮量高达0.5%、含Cr量达33%的新Nicrofer3033(合金33),它不仅在浓HNO3、浓H2SO4中具有优异耐蚀性,而且合金的成型性和焊接性能优良,不存在高硅不锈钢焊后的严重裂纹的弊病。
镍、镍基和铁镍基耐蚀合金在作为结构材料应用时***主要的性能是这类材料的耐蚀性,同时也必须具备满足材料的可生产性和后续设备或部件加工制作所需的工艺性能。由于这类材料的高镍含量,因此较以铁为基的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下列优势(1)镍在熔点以下的整个温度范围内均为面心立方的晶体结构(fee),以它为基体所形成的合金将具有良好的塑韧性。此外,镍较铁更具化学稳定性,尤其是在还原性的腐蚀环境中,镍较铁具有更优异的耐蚀性,因此高镍合金较以铁为基的不锈钢具有更优良的耐还原性腐蚀介质的能力。(2)镍可以容纳更多有益于材料耐蚀性的合金元素,如铬、钼等。这是这类材料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至今为止,NiCr合金中的Cr可达50%;Ni-Mo合金中的Mo已达33%;Ni-(14~24)CrMo合金中的Mo可达24%。